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翁毓麟未蓋棺已論定。

蓋棺定論不止一版本
2010-07-03 19:06
被官方譽為“開國元勛”之一的敦奧瑪翁毓麟上週四辭世,統治集團形容這位馬華創黨元老之死是國家的重大損失,並對其生前政績歌功頌德。但除了馬華高層領袖,未見任何華團或反對黨對翁毓麟的辭世致哀,即使僅屬形式。
其實,像已故陳修信、陳東海(皈依回教後改名莫哈末泰希)一樣,翁毓麟在華社是一名被批判的政治人物,有貶無褒,未蓋棺早已定論。
在個人恩怨方面,翁毓麟可說是敦林蒼佑的政敵,兩人失和長達逾半個世紀,始終無望冰釋前嫌。
東姑阿都拉曼在位期間,陳修信和翁毓麟備受信任和重用,在“國父”的扶植下,官運亨通,但他倆對維護與爭取華族權益,卻是交白卷,並留下罵名。
當年在東姑阿都拉曼撐腰下,陳修信、翁毓麟和陳東海合伙,在馬華內聯手“推翻”林蒼佑的領導,就已暴露他們反華社的本性與面目。
話說少壯派的林蒼佑於1958年3月23日以89票對67票,擊敗元老派的創黨人敦陳禎祿,當選為第二任總會長後,立志改革馬華,為華社爭取權益,尤其是優先處理華教這個敏感問題,使馬華能真正代表華社,不幸遭到陳修信、翁毓麟為首的保守派伺機反撲。
由於得不到元老派的支持(敦李孝式也不站在改革派這一邊,雖然他的兒子李劍橋是林蒼佑的戰友),林蒼佑在黨內舉步維艱,尤其是陳修信、翁毓麟和陳東海對他展開“不合作運動”,百般刁難。
再者,在東姑阿都拉曼的獨立後首個內閣中,林蒼佑並未入閣,馬華3名部長是財政部長李孝式、工商部長陳修信和勞工及社會福利部長翁毓麟。
這意味,馬華“在野”的元老派和保守派領袖都在東姑阿都拉曼的身邊,而當權派反而在聯盟政府中沒有任何代表,此舉使到林蒼佑處於劣勢,難以與巫統高層直接溝通。
林蒼佑甫掌舵馬華,以實際行動改進馬華與華團的關係,努力改組由馬華、董總及教總所組成的“三大機構”。
到了獨立後首屆大選(1959年)前,林蒼佑與東姑阿都拉曼之間的矛盾劇化,因為林蒼佑向東姑阿都拉曼提出兩項要求,其一是馬華在104個國會議席中應分配得40席參選;其二是華社對華教的總要求必須列入聯盟的競選綱領。
已獲得陳修信、翁毓麟和陳東海在馬華作“內應”
的東姑阿都拉曼採取強硬的立場,拒絕林蒼佑的上述兩大訴求,並警告如果馬華領導層仍一意孤行,巫統將不再與馬華結盟,與此同時,在東姑阿都拉曼的支持下,保守派準備向林蒼佑奪權。
林蒼佑1959年大選被除名
1959年大選提名時,身為總會長的林蒼佑竟對馬華候選人名單一無所知,而他本身也被除名,東姑阿都拉曼啟用陳修信派系的人馬包括翁毓麟、林瑞安等。
為了顧全大局,林蒼佑當時忍辱負重,為聯盟候選人站台拉票,至同年9月15日才辭去馬華總會長職位,翌年12月30日正式退黨,被喻為馬華史上的第一次“黨爭”。
在1961年的馬華改選中,陳修信終得償所願,在無競爭對手下成為第3任總會長。
林蒼佑復出政壇後,對陳修信、翁毓麟和陳東海深痛惡絕;他於1969年大選領導民政黨擊潰馬華,推翻檳州聯盟,可說是成功復仇。
林蒼佑擔任檳州首席部長期間,一再傳聞已退出政壇的翁毓麟可能被委為檳州元首(前稱州長),據知因受到林蒼佑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成事。
從60年代開始,馬華的華教立場與董教總大相徑庭。陳修信領導馬華後,嚴重破壞了過去“三大機構”的功能,尤其是《達立教育報告書》的完成,便是在陳修信、翁毓麟和梁宇皋的護航下完成,被華教界斥為“民族敗類”。
翁毓麟為首次任首相鞠躬盡瘁
享年93歲的翁毓麟生前在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和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的庇蔭下,先後當過郵政及電訊部長、交通部長、勞工及社會福利部長和衛生部長;他也曾以不管部長的身份出任大馬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兼駐美國大使,卸任回國後出任第二任上議院主席(首任上議院主席為已故副首相敦依斯邁的父親阿都拉曼)。
在其數十年政治生涯中,翁毓麟為東姑阿都拉曼和敦阿都拉薩政權鞠躬盡瘁,但身為馬華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他卻往往站在華社的對立面,受千夫所指。
官方高度評價他是爭取獨立的功臣(1957年他隨同東姑阿都拉曼前往倫敦,參與擬定馬來亞獨立的憲法,他在1963年大馬成立的過程中也扮演要角),並讚揚他促成巫統與馬華的結盟(1952年,領導雪蘭莪馬華的翁毓麟與雪蘭莪巫統主席拿督耶哈也拉薩組成巫統——馬華的聯盟,在吉隆坡市議會選舉中大勝,贏得12席中的9席)。
隨著翁毓麟的辭世,大馬首個10人內閣的全部成員皆已作古。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讚譽翁毓麟為爭取國家獨立的標誌性偉人之一,功不可沒。翁毓麟的遺體獲准安葬於國家回教堂的英雄陵,應是政府賜予他的最高榮譽,認同他功在邦國。光明日報/潑墨‧文:劉漢良‧2010.07.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